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任重道远
发布时间:2021-11-18
  

“一些煤矿短期内可能会大范围、大幅度地抢产量,也可能出现一些降低安全条件、放松监管的情况。价格高还可能引发一些准备关闭的煤矿还要搞一次‘最后的疯狂’,乃至于一些已经关闭的煤矿也可能出现‘死灰复燃’的情况。”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表示,年底事故高发、能源保供高峰、灾害天气多发“三期”叠加,安全风险加剧。对此,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推动具有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,在保供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违法违规煤矿的打击力度。” 

  既要守住安全生产底线,也要追求高效高质开采——随着形势变化,煤炭行业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。除了警惕短时可能存在的隐患,更要加强安全高效的长效发展机制。目前,哪些短板有待补齐?

  实现安全高效生产才能做好兜底保障

  “从产能结构看,我省矿井平均产能达到130万吨/年左右,年产120万吨及以上大型煤矿数量、产能分别占全省的28%和66%,小型煤矿数量、产能占比仅为8%和2%。”据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省累计关退煤矿93处,化解过剩产能6460万吨。布局和结构的优化,让该省煤炭资源开采逐步向安全高效矿井集中,这也是煤炭工业走向集约化生产的一个缩影。

  作为我国先进产能的主体,安全高效矿井在兜底保障中作出突出贡献。记者了解到,安全生产、综合单产、原煤工效、机械化程度、生态环保等多项指标,共同考验着一个矿井的发展水平。“截至2020年,全国共建成安全高效煤矿973处,其中有595个百万吨采煤队。这些煤矿平均产能达到265万吨/年,是全国平均产能的2.4倍。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举例,神东煤炭集团的上湾煤矿8.8米大采高综采工作面,就创下装机功率、采高、设备总重量、回采工效四个世界第一。

  在采掘环节的基础上,安全高效理念进一步延伸。神东煤炭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,通过智能化应用,配套的上湾选煤厂电力消耗减少8%以上,日均生产时间缩短1小时,煤质稳定率由83%提至95%。预计到2022年底,11个选煤厂将全部实现智能化。

  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赵永峰看来,安全高效发展思路也是顺应降碳目标的必然选择。“在当前形势下,围绕煤矿智能化无人化是必然趋势,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,清洁低碳是必然要求。推进煤炭行业动力、效率、质量变革,实现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、全要素高质量发展,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可靠保障。”

  3500余处120万吨以下矿井待提升

  截至去年底,我国约有煤矿数量4700处。相比之下,安全高效矿井比重不足1/4。“安全高效煤矿相对数量还不多,为继续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,但也说明这些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。”孙守仁坦言。

  孙守仁表示,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在变,安全高效矿井随之向资源条件好、运输条件优、开采成本低的地区和企业集中,导致发展不平衡问题越发严重。“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内蒙古等省(区),安全高效煤矿数量占到全国的92.1%,而贵州、云南、新疆等产煤省(区),湖南、四川等赋存条件较差的地区,数量寥寥无几。除了大型矿井,全国还有3500余处120万吨以下煤矿,安全高效矿井的占比不足10%,综合单产和原煤工效仅为安全高效煤矿平均单产和工效的36.6%和68.14%。”

  受此影响,部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的难度较大。“公司80%以上煤炭资源处于新疆、云南等偏远地区,资源禀赋差,地质条件复杂,单井规模小于300万吨/年的矿井占比50%,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制约因素多。”华能煤业公司负责人表示,加上开采强度、深度加大,煤与瓦斯突出、冲击低压、顶板水患等典型灾害日益突出,防治技术难度明显增大,提升重大灾害治理能力是关键。

  孙守仁还列举了一组数字:在“2020中国能源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”中,电力企业48家,煤企仅13家。“近几年,安全高效煤矿单产、单进、工效等重要指标的统计数据基本持平,要打破瓶颈,必须在煤矿井巷全断面快速掘进、复杂地质条件煤层智能综采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。然而,行业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仍显不足。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相对短缺,平均投入强度不足1%,科研成果转化率低,高技术人才匮乏。”

  让一批现代化矿井成为煤炭工业的主体

  为支持安全高效矿井,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。例如,国家发改委最新修订的《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(2020年本)》明确,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新疆4个省区300万吨/年及以上(焦煤150万吨/年及以上)安全高效煤矿,建设生产及采煤技术开发利用,可纳入税收优惠减免范畴。

  “我们需要对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有新的认识。”孙守仁进一步称,在新形势下,“安全高效”兼顾单产单进水平高、劳动效率高、资源回收率高,以及安全状况好、劳动条件好、经济效益好、环境治理好等多重标准。“由此,进一步淘汰或升级落后产能,让一批装备领先、管理精细、效益突出的现代化矿井成为煤炭工业的主体,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,增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”

  孙守仁提出,以安全生产为首要前提,实现从“零死亡”向“零伤害”的跨越,并在供给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持续发力。“系统简单是集约高效的前提。优化系统布局、简化生产环节、科学劳动定员,做到采掘协调、均衡生产、系统简单、合理可靠。建立健全以生产、洗选、运输、检验检测、用户回访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,以质量保市场、保效益、保发展。”

  多位专家一致提出,以智能化为抓手,抢占安全高效发展的制高点。“煤炭开发加速向智能绿色低碳升级,加强人工智能、数字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,以智能化换代推动产业升级再造。”赵永峰表示,聚焦智能感知与决策的智慧煤矿体系,加快发展煤矿“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+智能制造”及高端装备。  孙守仁称,智能化尚处初级阶段,各矿业要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,结合煤炭大基地、大矿区、大集团的资源禀赋、环境容量及先进产能稳步推进建设。